向标杆学习|黄浦江畔春潮涌,十年磨剑砺锋芒

时间:2021-09-05

点击量:

字体:


【党史日志】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点击蓝色字体即可阅读详细内容)

【单选题】
实践证明,(   )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始终遵循的指导思想。
A.唯物主义
B.唯心史观
C.马克思主义

【填空题】
2017年4月27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举办首届“央企楷模”发布仪式,集中发布了8名“央企楷模”的先进事迹,中国中铁测量工、高级技师       光荣当选。

【单选题】确选项:C

【填空题】白芝勇

▲向左滑动上方区域,查看正确答案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公布了《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标杆创建行动标杆企业、标杆项目和标杆模式名单》,中国中铁所属中铁四局、中铁大桥局、中铁上海工程局3家二级企业入选“标杆企业”,“工程项目现金流自平衡管理”入选“标杆项目”。

今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相关部署,提出开展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标杆创建行动。行动按照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总体安排,自2021年至2022年底,本着选育结合、适时评估、动态调整的基本原则,分层分类总结提炼管理提升成功经验,创建管理标杆企业、标杆项目和标杆模式。管理标杆创建行动历经企业申报、专家评审、征求意见等环节,最终确定的“三个标杆”包含200家标杆企业、100个标杆项目和10个标杆模式。

为营造浓厚的标杆创建氛围,中国中铁官方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相关报道,开展学习标杆宣传活动,形成管理提升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今天,小铁匠带大家一起来到黄浦江畔,重温中铁上海工程局不平凡的改革发展之路。



中铁上海工程局自2010年12月在黄浦江畔重组成立以来,历经十年风雨洗礼,一路追赶跨越、接续奋斗、逐梦前行,企业改革发展党建各项事业迎来新的春天。


上海白龙港污泥消化池工程


公司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位列上海市百强企业第44位,连续4次、累计8次进入铁路建设项目施工企业信用评价A级,连续6年获评中国中铁业绩考核最高等级A级,2019年度中国中铁综合贡献度考核排名第三,创历史最好成绩。从建企之初的无资质、无市场、无资金的“三无”企业,现已发展成为国内具有较强实力和较高品牌影响力的建筑施工标杆企业。



体系重塑
筑牢高质量发展之基


从2010年的4家成员企业到2021年的13家区域性、专业性子分公司,中铁上海工程局自成立以来先后实施2次内部重组、1次外部重组,修订完善各类规章制度200余项,制定优化业务流程100余个,针对现行制度每年进行梳理换版升级……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让企业在淬炼沉淀中脱胎换骨、焕发生机。


常益长铁路项目深入推进信息化智能建设


从2014年起,中铁上海工程局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强化过程管控、后台管控和成本管理,制定下发了一系列精细化管理文件和制度,先后多次组织召开项目现场管理会进行经验交流,坚持每年开展精细化管理综合大检查并督导各单位落实整改,从根本上实现了工程项目从粗放管理到集约管控的转变。


2015年以来,全面启动项目管理实验室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制度,在完善制度中规范管理,成为解决基础管理薄弱、项目管理粗放问题的利器。开展实验室课题及管理创新课题研究共100余项,逐级逐批对2015年以前发布的各类制度进行修订,积极推进已结题成果的复制推广,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


三级公司强,则集团公司强。中铁上海工程局始终将三级公司建设放在企业整体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的位置,“勤帮重培、严管善待”。通过“一对一”问诊,“一企一策”指引,与每家企业都签订了三年发展目标责任状,发布了三级公司建设实施方案。对发展质量不高的原二公司、城轨分公司与品牌效益较好的市政环保公司进行优化重组,通过对扭亏无望的北方公司实施整建制拆分重组,彻底解决了北方公司的亏损问题。


柳州官塘大桥5885吨中拱段整体提升创下了整体提升高度、整体提升重量、提升拱肋跨径三项“世界第一”的纪录。


加强顶层设计。修订了《工程项目收益计取管理办法》,降低收益计取比例,为三级公司发展减轻负担;制定了《铁路直管项目扁平化管理办法》,集中全局优势资源攻坚综合型重大铁路工程项目。2019年,重新修订了《子分公司经营者业绩考核管理办法》,全面鼓励三级公司管干创收,对营业收入完成设置无上限加分;对利润、资金上缴、超额利润资金上缴加大考核权重,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多创效多收益的激励导向。同时,通过实施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四好班子评选表彰等措施,综合施策,不断完善优化了三级公司考核激励机制,推动“战略”与“战术”有效支撑,相互促进。2017年所属一公司荣获“中国中铁三级综合工程公司20强”,2018年所属原市政公司荣获“中国中铁三级专业工程公司20强。



深化改革
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之源


发展过程中,中铁上海工程局坚持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生产组织模式,持续强化战略重组,始终将改革作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


近年来,围绕“机构、人员、制度和管理手段”四个要素,开展了系统管理提升活动,出台了21份系统管理提升方案,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对接机制,全面提升了各业务系统管理能力。


国内最长、断面最大矩形顶管工程——苏州管廊元和塘顶管工程,被誉为“中国第一顶”。

围绕“总部机关化”问题,中铁上海工程局调整优化了两级机关机构设置和部门职能。集团公司本部部门由最初的22个减少到16个,总定员由233人减少到174人;三级公司机关部门设置调整为9个,各三级公司机关共压减定员161人。目前,中铁上海工程局两级机关定员占全员总数的9.7%,达到了国资委认定机关定员低于全员10%的先进单位标准。


大刀阔斧推进“三项制度”改革。目前,集团和下属单位两级机关全部推行全员竞聘上岗,实行了末位淘汰制度,集团本部中层正职连续两年绩效考评排名后两位、副职排名后三位,子分公司班子成员连续两年绩效考评排名后两位,将予以降职或免职;修订完善了集团公司中层干部以上人员薪酬与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以及项目班子正职分级管理指导意见,建立了管理人员职务任免、薪酬分配与企业效益、个人贡献相挂钩的市场化机制,推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增能减”工作机制常态化。


京雄铁路声屏障工程是全球首个适用于时速350公里高铁的全封闭声屏障工程


为深挖项目潜能,中铁上海工程局紧紧围绕“成本一体化考核、人员一体化流动、物资机械一体化调配、协作队伍一体化使用”目标,在全局大胆试点推行区域项目一体化管理;创新推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10951”专项行动,即一把手工程、零利润原则、90%下限否决指标、每年5月份完成上年度绩效考核、100%足额发放原则,一系列举措让“业绩导向”更加明晰,让企业内生动力得到有效释放。



转型升级
点燃高质量发展创新引擎


中铁上海工程局成立以来,着眼建筑业未来发展趋势与企业现实矛盾,以精益型、创新型、引领型、品牌化、融合化建设为抓手,全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实施“中国建造、中国创造、中国智造”提供强大动力。


中铁上海工程局成立轨道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先后争取并通过了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成为上海市“专利试点企业”,并将成员单位中的一公司、市政环保公司、三公司、四公司、五公司、建筑公司锻造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余诸多企业也获得了高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或者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在打造外部科技创新平台的同时,中铁上海工程局还主动顺应潮流、积极抢抓机遇,成立“城市轨道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水务环保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通过两大中心的建设,加强了施工工艺、工装设备的前瞻性研究,推动了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升了企业美誉度和影响力。


为使科技创新真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中铁上海工程局持续优化科技研发项目管理、工法开发、专利申请、标准编制、研发经费管理、研发设备管理、成果推广等管理流程,全面梳理、制定、修订各级科技管理制度35项。通过建立科技创新业绩考核机制、局级专家考核机制、技术人员保障机制,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技术奖励和特殊津贴管理,为科技创新注入强大动力。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11号线荣获鲁班奖、詹天佑奖


在国内基建市场风起云涌的新业态和新领域,中铁上海工程局以敏锐的嗅觉洞察市场的变化,灵活运用PPP、EPC等新型商业模式,在棚改旧改、城市管廊、绿色环保等新兴领域和新城市建设的经营开发中不断拓展业务版图。同时不断完善经营要素,取得施工、设计资质73项,位居铁路、房建、公路、市政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行列,为企业搏击市场插上腾飞翅膀。


在管理创新方面,中铁上海工程局研究应用现代管理工具,加快开发企业管理智能化平台、BIM+项目管理平台和满足企业管理实际需求的业务管理软件,加快信息化智能化研究应用,建立企业大数据,提高管理效率,提供决策参考;针对项目管理、劳务管理、员工考核等开展管理研究,助推管理手段升级;立足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实践,创新推出党建融合机制“一办法、两意见”,成功打造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新品牌。


无锡地铁1号线轨道工程,获建国以来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首个国家级优质工程金质奖

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中铁上海工程局还与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建立了“校企联盟”,与知名企业合作,研发特种设备,先后完成了大直径顶进设备、节段架桥机、轨枕(板)自动化生产线等研制,与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南大学等知名高校联合开展科技研发,实施“借脑工程”,提升了研发层次。


中铁上海工程局紧紧围绕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工序开展科研攻关。先后获得詹天佑奖7项、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项、社会力量奖68项、中国中铁科技进步奖27项(其中特等奖2项);国家级工法6项、省部级工法73项;获得专利752项(其中发明专121利);规范编制15项(其中主编2项);获得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及中国中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系列的科技成果,有力彰显了企业在装配化、智能建造、信息化等方面的不凡实力。


▲列车通过我国高寒地区最长快速铁路——哈佳铁路和哈牡铁路并行线


风从东方来,素有东方明珠之称的上海,历来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未来,中铁上海工程局将根植于这一东方沃土,秉承“12345”发展思路和“十高”发展追求,牢牢把握战略机遇,启航“二次创业”征程,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加安全的发展,奋力书写好新时代中铁上海工程局发展新篇章。


往期推荐

息来源丨 中铁上海局

本期编辑丨邵军体

相关附件:

分享: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