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爷的嘱托
时间:2021-09-24
点击量:
字体:大中小
一本泛黄的技术标准,一句殷切嘱托,时不时伴随着秋风潜入深夜,让我魂牵梦绕。
今年7月,当我把中国铁工投资中铁市政环境公司的入职通知书交给姥爷张效萍时,他的眼角闪过一丝泪花。他拿出珍藏许久的《铁路给水排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语重心长地嘱托:“姥爷这一辈子都与水结缘,你现在是新一代的给排水人,咱们家以水报国的这份担子,今后就交给你了。”
翻开书,泛黄的纸页透出一股历史的厚重。那是姥爷曾经参编的技术规范,也是他曾经不可或缺的工具书、拿来即用的案头书、每日一读的枕边书。这本虽然早已更新多版的技术标准,仿佛千斤重担,在姥爷和我之间完成了接力。
姥爷张效萍1959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呼和局给水队(公司前身),余后40年的职业生涯便与水作伴,从技术员到原铁四局给排水处(公司前身)总工程师、处长。
入职后,在公司企史教育中,我才逐步走进了另一面的姥爷。技术干部出身的姥爷,对当时给排水技术更新迭代的强烈使命感,坚定了他以技术立企、以创新立业的决心,一批技术成果应运而生,支筒液压滑模顶升法、倒锥壳水塔水柜无内模施工、长距离地下顶进等一大批领先于时代的科研技术相继孵化。
姥爷就任处长后,烧的“第一把火”,就是给排水处1989年成功晋升国家二级企业,成为当时湖北省第一家。1990年,姥爷带领进行了给排水处发展史上著名的“战马钢、攻巢湖、斗铜陵、上南京”四大攻坚战,抢占当时国内水下铺管、地下顶管、超大基坑和污水处理等施工技术前沿市场,给排水处主营业务由此成从铁路给排水转型成为市政水务工程,也奠定公司现在的基础业务板块,影响了30多年。
爸爸、妈妈是家里的“铁二代”,在给排水事业上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小时候,妈妈常打趣地告诉我,在她小时候,姥爷不是在工地,就是在去工地的路上。特别是1988年那个除夕前夜,别的人家都在“忙年”,姥爷却连夜驱车赶往合肥四水厂项目工地督战。
从小到大都在中铁的文化中耳濡目染,见证了中铁人漂泊在外、聚少离多的辛酸,让我一度对施工单位充满恐惧和抵触。但我也期待能成为“铁三代”,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延续姥爷以水报国的理想。
四年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和两年金融专业研究生毕业之后,我原本憧憬着在离家近的合肥,选择与自己专业匹配的金融行业安稳度日。我的“小心思”终究瞒不过姥爷的“明察秋毫”。姥爷翻出那本厚厚的老相册,对着照片一张一张回首过往,和我促膝长谈,聊到了他远赴异国他乡、援建坦赞铁路的豪情壮志,聊到了他孜孜不倦、夜以继日钻研钢椭球水塔爆炸成形的燃情岁月,也聊到了他对中国铁工投资生态环境系统服务商的满满信心。
听着姥爷侃侃而谈,他走南闯北的身影历历在目。被姥爷热爱给排水事业、以水报国的家国情怀所折服,被他献完青春献子孙的信念所打动,也打消了我心中对工程人的误解和顾虑,不经意间我已经怦然心动、心向往之。今年3月,我参加了中国铁工投资的校园招聘会,最终如愿地分配到姥爷曾经战斗过40载春秋的老企业,赓续三代流淌的治水情怀。
入职分配时,我毫不犹豫来到给排水施工的最前线,分配在武汉黄家湖污水处理厂项目部。可能自带工程人的传统基因,初到项目部的我,很快适应了工地生活。如今的工地现场不再像姥爷说的传统落后,驻地环境也由帆布帐篷变成温馨的“职工小家”。环境在变,但姥爷对工作、对生活那股一丝不苟、严以律己的家风,对我的影响没变。姥爷虽然退休在家20多年,但每天都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井然有序。姥爷的言传身教,让我在校期间我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在项目部我每天坚持早起,坚持每天学习看书,始终严于律己。
参观工地时,看着臭气熏天的污水在我们给排水人的鬼斧神工下,变成了一泓清泉,刹那间我仿佛看到祖国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我们给排水人是大自然的清洁工,选择治水这项伟大的事业,我心无悔。此刻,我懂得了给排水人的责任之重大、使命之光荣,也更加深刻理解了姥爷那句嘱托的含义。
供稿:中国铁工投资 王心竹 刘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