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丰台站室内外装修工程加速推进

时间:2021-09-08

点击量:

字体:

白天艳阳高照,夜里灯火通明。走进北京南城最大的建设工地——北京丰台站,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大干特干的忙碌景象。


5000多名中铁建工建设者遍布40万平方米作业面,向站房室内外装修发起全力冲刺!据中铁建工现场负责人介绍,站房屋面工程已基本完成,站房外幕墙龙骨加工安装全面推进,南北进站大厅立面玻璃安装有序铺开,预计10月初可实现站房空间“封闭”,为室内精装修工程全面推进创造条件。同时,站房其他不受“封闭”影响区域机电安装及装修工程也正加快推进,以确保北京丰台站年底具备开通运营条件。

高铁站台层吊顶施工


作为北京地区大型站房建设的收官之作,北京丰台站自5月28日实现结构封顶,开始转入机电安装和装修施工阶段,为全面提升和改善旅客出行体验,站房装修方案经过多方专家反复论证优化,别具京味特色的同时,也更具时代气息和人文关怀,与北京城市定位相呼应,以独有的装修风格,引领铁路站房时代新风。


刚柔并济 彰显古韵新风


北京丰台站地上四层、地下三层。地面层为普速车场,地上23米层为高架车场,总规模17台32线,是我国首座采用高速、普速客运车场重叠布置的双层结构大型客站。


进站大厅外立面幕墙施工


站房外观设计,契合传统建筑三段式布局,方正的建筑坐落于方形台基之上,整体呈中轴对称,中央建筑高起,两侧裙房建筑略低,中间采用柱廊,屋檐出挑深远,与城市周边现代建筑相得益彰。站房外部立面玻璃幕墙效仿古代窗棂和屏风;外幕墙设计时采用了陶板,契合了老北京民居砖的形态……相辅相成,淋漓尽致诠释出了装修风格的变化与统一。


站房内部设计,打造“免票区”的内部城市通廊,贯通铁路南北广场,实现站城一体化;站内主通道采用藻井式吊顶,地面铺装效仿古代传统地面纹样;暖金小麦色的装修基调,体现“丰收、喜庆、辉煌”内涵,钢管混凝土柱、玻璃幕墙和ETFE膜材料营造出金属感十足的工业风……刚柔并济,为北京传统文化与当代建筑艺术相结合写下了生动注脚。中铁建工丰台站深化设计负责人谢青介绍说。


精准优化 落实舒适出行


“为把站房建设的更加温馨辉煌,更符合老百姓需求,从提升百姓的舒适度和幸福感的角度出发,装修设计方案几经修改,不断优化。”中铁建工集团丰台站深化设计负责人解青说。“我们在适用性和艺术性方面增加了许多细节元素。”她补充到。


穿孔折板吊顶降低噪音


新丰台站室内采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对仿清水柱进行包裹,消除了裸露的棱角;暗门设计消防栓避免儿童接触;室内柱体柱边柱脚、墙体踢脚扶梯边角进行圆柔化处理及装配式定型化安装。要精益求精不要粗制滥造,从最大程度上保护旅客安全出行。


中铁建工丰台站总工程师许慧介绍,新丰台站设置第三人群、军人专门休息区;卫生间内洗手池做了挡水设计,使用多功能镜,感应式取用洗手液和纸巾;先创性地设置行李自助寄存柜。通过这些更具人性化的智能便捷设计,让来往旅客感受北京这座城市的时代进步与人文关爱。


丰台站体量大,候车厅面积约9万平方米,预计95%的进站都在10米的高架层,乘客在一眼望不到头的偌大车站快速定位实属不易。因此,丰台站深化设计团队从艺术性角度考虑,利用色系变化及山峦、河流等文化艺术装饰对候车大厅进行分区,利用站厅柱体编号方便乘客定位;在进出站流线设计方面,融入北京艺术壁画,与动态引导标识浑然一体,最大程度上形成鲜明的视觉导向。这将有效帮助乘客实现半小时内进站乘车。


破解难题 助力精品工程


在装修工程大面积开始施工之前,中铁建工技术团队做了大量精细化设计,出具装修方案500余份,工艺样板22处,每一处细节都会出具5、6种方案进行现场比对,样板面积达3000多平米。


站房屋面采光玻璃安装


丰台站高架候车厅中部中央光庭将高速车场与候车大厅一分为二,营造出“一线天”的奇特景观;屋面采用金属铝镁锰板与采光玻璃相间的形式,让自然光错落有致地透入车站内,采光面积占整个金属屋面的20%;同步布置光导系统,在高铁站台层设228个导光井,可将自然光直接导入到候车大厅,让旅客在候车区域即能享受到“日光浴”,不仅有效改善高速车场候车环境的同时,还可大幅节约照明用电,助力“碳中和”。


与此同时,头顶跑火车,候车厅也少不了震动噪音的问题。在中央光庭玻璃幕墙采用玻璃棉丝,屋面吊顶铝折板打孔,重点区域喷涂8公分厚的无极纤维等特殊吸音材料,有效实现隔音降噪。


此外,为解决热胀冷缩的地板安全隐患,采用石材搭配塑胶板,诞生“会呼吸的地板”。


候车大厅地面盘管采用BIM技术优化排布


许慧说:“丰台站内外装修质量是按照超国标标准控制的,将全力打造全国铁路站房精品示范工程,用精心、精细、精致、精品回报广大市民与全国人民对丰台站三年来的期待。


丰台站建成后,作为北京最大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将形成集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地铁、公交、出租、社会车辆等市政交通设施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以“畅通融合、绿色温馨、经济艺术、智能便捷”的新理念,为京津冀1亿人民美好出行需求提供快速、便捷、高效、安全的服务,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支点。

供稿:中铁建工 李冰 钟可可





国门有需要 中铁有担当
国内在建最长湖底隧道工程南泉段主体完工
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医疗器械产业园主体封顶

相关附件:

分享: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