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地合作典范 双铁共创标杆|地铁14号线机电安装创新建造,赋能新脉⑦

时间:2022-10-25

点击量:

字体:

踏入深圳地铁14号线车站,吊顶整齐划一的各类管线、清晰的空气、舒适的温度、柔和光线下的明亮空间,是否能让步履匆匆的你驻足片刻,感受这份地铁建设者们为市民便捷出行的匠心建造。而这伴你美好出行的背后,却是他们以技术和创新追逐“智慧地铁”建设的奋斗之旅。

运用BIM技术  铸就“品质地铁”

车站的环控机房里,一排排整齐排列的风管、一条条布局合理的管线,每一个环节都诠释着双铁“匠心品质、精心建造”的建设理念,每一处细节都尽展双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巨匠风范。

深圳地铁14号线全长50.32千米,起于岗厦北枢纽、终于沙田站,共设18个站,其中机电安装工程涉及风水电、供电、弱电等10多个专业系统,各种管线约30个类别,具有空间狭小、设备繁多、系统复杂、专业种类多等特点。在深圳市轨道办的科学指导下,深铁集团、中国中铁牢固树立“引领项目管理标准、建设地铁精品工程”的建设理念,坚持样板引路,从点到线,全力打磨工程品质,制定出了样板支吊架、样板电缆、样板接线、样板机房等首件样板,设立了样板站、样板墙,统一工艺标准、施工流程,全线定标、全线推广,确保“每一件都是样板件,每一站都是样板站”,常态化组织召开站后工程现场观摩活动,强化交流学习,发挥示范引领,确保安全、优质、高效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面对重重困难,采用传统施工方式,视觉上不直观,极易出现管线布局“碰撞”问题,不仅影响整体工程进度,还会因返工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建设者们立足现场问题,加强施工管理信息化研发运用,在综合管线施工中引入BIM“三维综合管线”技术,即根据现场勘查资料,建立管线综合模型,直观反映出各类管线位置、标高等数据,对可能存在管线冲突、设备干扰、空间隐患的情况进行模拟,协同各专业设计,提前化解“碰撞”情形。在坪山广场站施工中,此项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综合管线冲突257处。建设者们还基于BIM技术可视化,持续深入推进科技创新研发,不断深化加工工厂化、现场装配化等技术应用,大胆探索出BIM机电模型深化、工程化预制加工、模块化安装的全新施工组织模式,对风管、消防水管、综合支吊架等实现BIM下单、工厂化加工、现场组装,打破传统施工模式,创新施工组织,优化工序流程,大大缩短了工期。

引入装配式  打造“创新地铁”

2台冷水机组、4台水泵、265米管道、136套螺栓……在4名建设者的紧密协作下,运模块、吊管段、拧螺丝,一道道工序如“乐高积木”般拼装搭起,仅仅72小时就组装完成锦龙站的装配式冷水机房。

冷水机房是地铁车站空调冷源的心脏,其施工具有“一大一小一复杂”的特点,即构配件体量大、施工场地小、管线布置复杂,同时还伴有高污染、高能耗的劣势。

建设者们经过充分调研、反复论证、比对方案后,成功将装配式建造技术运用到冷水机房施工当中,最终确定工厂模块化预制、现场搭积木式安装的施工方案。相比传统冷水机房施工技术,实现了与车站土建施工同步进行,通过在场外同步进行精细化预制,待作业面交付后迅速将“机房模块”运输到位,结合二维码标识系统,利用管段和螺栓连接起各个模块,如同“搭积木”般快速拼装,原本3个月工期缩短至3天,还减少8%以上安装主材及辅材的消耗,实现了速度更快、质量更优、成本更低、绿色低碳的建设目的,仅锦龙站就节约人工费、材料费约12万元。

推行智能化,建设“绿色地铁”

地铁运营中,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能耗一般能占到整个车站能耗的40%左右。在深圳地铁14号线建设中,深铁集团、中国中铁始终坚持“绿色建设地铁、建设绿色地铁”的理念,开拓思路、创新举措,积极引入智能环控系统、智能照明系统等“黑科技”。

智能环控系统主要包含智能高效设备和智能化控制系统,能够结合室外机环境温度、人流量、房间温度、二氧化碳浓度,自动调整空调系统的新风比、制冷需求量、室内环境温度,从而确保整个系统更加高效、经济、节能。并能够根据其所服务区域的负荷变化情况实施动态跟踪,通过数据库迭代,自动规划系统最优、最节能的运行方案。而车站采用的智能照明系统,可借助各种不同的“预设置”控制式和控制元,对不同时间、环境的光照度进行精确设置和合理管理,调整各照明系统的控制参数及状态,以最少的能源保障所要求的照明度,使整个照明系统运行效率达到更优,真正实现节能管控和高效运维的管理目的。

创新建造,让地铁更有“智慧”。辛勤的地铁建设者们不惧挑战,无畏困难,在短短五年时间里以匠心建造、科技创新、节能环保为深圳人民奉献一条品质地铁、创新地铁、绿色地铁,真正让市民感受到“轨道交通让城市更美好”的永恒追求。

相关附件:

分享: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