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作为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对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运枢纽建设中,在深圳市轨道办的坚强领导下,深铁集团、中国中铁的建设者们凝心聚力、只争朝夕,实现大运枢纽由标准站向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的完美蝶变,“湾区之舞”惊艳的不只是轨道交通,还有建设者勇于创新,奋力拼搏创造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深圳奇迹”。
大运枢纽是深圳东部重点片区与中部交汇的重要节点,是龙岗中心城的西部门户,位于龙岗大道与龙飞大道交叉路口西南侧。呈南北向布置,地下三层、地上三层,占地面积约6万平米,建筑面积约17.32万平米,相当于17个标准车站的建设体量,是深圳东部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集地铁、城际、公交以及各类接驳设施为一体,实现3号线、14号线、16号线和深大城际等多条轨道交通换乘,串联起深圳福田中心区、罗湖、布吉、横岗、龙岗、坪山等片区,并充分利用“城市地下换乘空间”联系枢纽与地下商业开发。
大运枢纽前身为深圳地铁3号线的一个普通车站。为适应深圳市和龙岗区城市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满足未来居民日益增长的机动化出行需求,缓和城市各种交通方式换乘不方便的问题,构筑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枢纽在既有车站基础上进行改扩建,这也开启了深圳地铁枢纽建设史上最艰难的一页。

大运枢纽体量大,地上钢结构雨棚“湾区之舞”造型复杂,工程具有“一大”“二高”“三难”“四复杂”特点。即“一大”是指大运枢纽建成后将是深圳东部最大的交通枢纽;“二高”则是源于此处临近既有高架线,又有地铁3号线吊装,施工安全风险极高;“三难”的背后,是时间紧、协调难、设计结构难;“四复杂”则指由于大运枢纽施工时需多次进行交通疏解、迁改等,工程接口和施工技术要求复杂。此外,大运枢纽“湾区之舞”这一设计理念需要让钢结构展现双曲线异形外观结构,不仅需要在设计中提高准度,也要求在安装中控制精度,为设计及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建设之初,大运枢纽就明确了“必须在建设的同时,保证既有3号线正常运营,降低对乘客出行的影响”及“建新拆旧,分区开通”的总体建设要求。
面对重重困难,在深圳市轨道办统筹指导下,深铁集团、中国中铁创新管理模式,参照军区协同作战理念,按军种模式分区明责,全面实施“任务倒逼、时限倒推、责任倒追”机制,形成了多个作业面同时作业、24小时人停机不停的“千人大会战”施工场景。并以创新工作室为基点,汇集众多专家智慧,编制“超级施组”,先后攻克了保证既有地铁3号线的运营安全和超低净空既有高架地铁线下大型基坑安全快速施工等系列难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关键节点胜利,全方位推进大运枢纽建设。
大运枢纽车站长374米,标准段宽64米,最宽处77米。在地下主体结构开挖过程中,为保证既有地铁3号线的运营安全和超低净空既有高架地铁线下超深基坑稳定性,建设者们对关键工序和现场施工方案进行细化,划区域、分台阶作业,灵活采用盖挖逆作法、明挖顺做法与盖挖顺作法分段施工,先后投入300余台渣土运输车辆、60余台挖土设备、20余台垂直运输设备,与时间竞速,创造了单日出土13000方最高纪录,4个月完成大运枢纽车站与大里程明挖区间86万方的土方开挖工作,刷新了深圳地铁施工速度。
大运枢纽既有车站改扩建工程中以新建钢结构雨棚、既有3号线雨棚拆除、侧式站台加宽为本工程的难点亦是亮点,既要保证既有线路、车站正常运营,又要高效完成施工任务,施工时间紧、安全管控风险高、技术要求高。
枢纽新建钢结构雨棚总用钢量约10550吨,主体雨棚采用空间桁架钢结构,主桁架梁长82米、重234吨。在保证既有线正常运营下,安全吊装为本项工程的难点。在深圳市轨道办组织协调下,深铁集团、中国中铁成立专门科研攻关团队,聚焦重点难题,大力开展了“超大异性综合交通枢纽地面高架上盖钢结构改扩建施工”技术研究,采用有限元结构分析及全过程BIM技术,精准验算各阶段结构受力、变形参数,并创新采用了三段式吊装,大大提高了钢结构构件吊装效率和安全系数,使吊装工期由原本计划的15天,缩减至3天。
既有3号线的雨棚拆除为控制性工程,国内外无施工案例参考,加之“湾区之舞”的特殊造型,既有雨棚拆除极为艰难。为快速高效完成拆除工作,建设者们严格按照既有线施工的“先防护、后拆除、再清理”的顺序进行,在22个工作面组织80名管理人员300名作业工人如同一台设备精密运转、同频输出。仅用周末两天时间就完成为134米、宽22米、总面积2800平方米的既有雨棚拆除工作。

侧式站台加宽是极大提高3号线大运站换乘能力的一项技术。通过改换的站台,乘客可实现在3号线中间岛式站台上车、两边侧式站台下车,再通过交通核实现与14、16号线及深大城际线的便捷换乘。因为3号线为既有运营线,侧式站台加宽施工作业只能在凌晨地铁停运后的“天窗点”期间进行,必须“争分夺秒”。为高效推进施工,建设者们提前开展了“营运岛式高架地铁站房、平台扩建施工”技术研究,通过采用东西侧平行、单侧流水施工的方式,克服了楼承板施工界限控制难、全高站台门预埋件安装界限控制难等技术问题,圆满完成了既有3号线新建侧式站台加宽钢结构吊装、楼承板安装等工作。
大运枢纽以“鹏城展翅,舞动湾区”为设计理念,整体采用扭曲空间网格钢结构,形态飘逸轻盈,装饰造型新颖独特,寓意着深圳开拓创新的城市精神及展翅高飞的美好愿景。
为完美诠释大运枢纽“湾区之舞”的造型意蕴,实现建筑“颜值”与功能的协调统一,在金属屋面施工过程中,建设者们根据屋面板双曲的特点,开展“营运高架地铁站新建站房‘X’型曲面施工雨棚”技术研究,通过BIM建模及Rhinoceros3D建模双模型逆推并优化龙骨网形态,确保在渐变形状下,24207块双坡双曲、扇面弯曲的金属异形屋面板实现精准定位、精确放线、精细安装,完美呈现出“湾区之舞”的飘逸轻盈。
同时,为实现与地铁3、14、16和深大城际线在不同标高层的便捷衔接,实现轨道枢纽与地下商业、慢行系统无缝链接,大运枢纽通过“生态流域”式布局,创新性采用“交通核”作为贯穿地上地下的换乘空间。与传统换乘通道相比,既解决了该特殊空间的消防设计问题,又可以通过“交通核”和下沉广场将绿植和自然采光引入地下,打造了一个多层立体式全龄友好的城市空间。乘客进入大运枢纽,半小时内就能实现任何城市场景的转换,实现“半小时生活圈”。
建设者们还通过运用综合支吊架、深建立BIM模型开展碰撞模拟等,解决了大运枢纽管线管道多而杂,施工作业面空间狭小的限制,既节省了空间和材料,减少专业间的协调工作量,又使各专业管线管道排布合理美观。在安装装修施工时,通过采用预制加工厂模块化预制、物流化运输、装配化施工,不仅节约了时间,减少现场加工量,而且优化了车站地面、墙面与天花吊顶的布局,使整个车站在视觉上更加大气美观。

浪花朵朵,凝成巨浪奔涌向前;鹏城展翅,助力湾区蝶变提速。大运枢纽有效促进深圳东部交通质量的提升,解决龙岗与深圳中部、西部片区的交通衔接,更好地助力深圳东部崛起、打造湾区发展新格局。